1. 瘦長型之對手 其『面』部難攻,『胴』部易攻,但如果對方平常練習時因常被攻『胴』而慣守其『胴』者不在此限。
2. 矮小的對手 其『面』部易攻,『 胴』部難攻。
3. 肥滿型之對手 其運腳移動較鈍,容易『呆滯』而暫停動作(吾方進攻之良機)此種人不善於遠距離之出擊,但近距離及靠近交鋒時,卻至為勇猛快速,長於『待中懸』之招式,但『懸中待』之招式即比較不容易施展,其絕招多屬於『先之先』及『後之先』,甚難施展『先先之先』的招式。因此對付此種人時保持遠距離,伺機進攻為宜。
4. 瘦身柔軟之對手 其出腳快,身軀移動容易,長於遠距離發招,拙於短距離及靠近交鋒時之招式。因此其絕招多屬於『先先之先』較難施展『先之先』或『後之先』之招式。
5. 交鋒後喜歡縮短距離者 其刀尖必易上昇。
6. 站在遠距離者 不急於交鋒而尋待機會之對方,其刀尖自然降下者較多。
7. 持上段招式之對手 吾方刀尖須稍為上昇,持高度中段招式為佳,刀尖應指向對方左眼,對方為單手右上段時,刀尖絕不可指向其右拳,否則右手容易被攻打。刀尖如稍低則面、手皆虛,容易被攻。因此常有人喜歡以上段招式對付上段招式。但仍以持高度中段招式對付上段招式為佳。以『待中懸』的因應刀法,且守且攻或伺機直攻其手、胴、咽喉。平常多使刀尖稍為偏右,堅守右手及右『胴』,故意空虛面部,誘敲攻面,瞬即以托刀、摺刀、撥刀閃身等因應刀法反擊其『面』『胴』。對方如善用虛招攻面,故誘吾刀提昇,乘機攻胴者,應乘其虛,猛刺其咽喉或躍入攻胴為宜。無論對方進招是虛招或實招,其瞬間的辨別即完全靠經驗及瞬間的靈感。
8. 持雙刀之對手 雙刀的架式通常右手持長刀,左手持短刀,短刀用以誘惑及架托牽制。長刀用以攻打,但靠近時即以短刀打擊。所以通常對付雙刀應保持遠距離比較有利。刀尖指壓短刀。雙眼觀視對方顏面或其長刀。不要被短刀迷惑。應專心應付長刀。但如果對方左腳在前,即其短刀的攻擊亦相當有力。自須注意其短刀,以『拂擊法』撥開長刀同時攻打,持雙刀者其『胴』『咽喉』比較容易發生破綻。應攻其『胴』 『咽喉』。對方如以短刀抑壓吾刀並以長刀攻打吾右手,即放開右手,拖退右腳向左閃開,以左手攻打對方的右橫面亦可。對付雙刀,雙腳必須特別靈活,攻擊後應立即後退,保持遠距離,不讓對方靠近,伺機再攻。通常以刺擊牽制,再攻『面』、『手』、『胴』。
9. 持上段招式者 為最積極的攻擊招式,除非具有澈頭澈尾威壓對方之信心,否則不宜持上段招式。因為操此招式,其『咽喉』、『手』、『胴』皆空虛,容易受攻。平常如有充分的練習,且已達十分火候,即另當別論。舉刀操上段,同時對方已感受威壓而萎縮時,上段招式始能發生威力。此時攻打的良機,即是對方想動的剎那,不問對方想抬起雙手或想進或想後退,乘其起端迅以劈開其刀尖的氣魄強打其面,絕不得怕其刀尖,攻打時以後手推出竹刀助其速度,否則難有準確地打擊,變換中段操上段時必須先脫離『近間合』始可舉上竹刀。因為在『近間合』舉刀變換招式,對方必乘虛打擊吾方『手』、『胴』、『咽喉』。所以在『近間合』變換招式為上段的瞬間,是非常危險的,持上段招式以後,絕不得後退。後退表示火候不足,信心動搖,失卻威力,無資格持上段,如果是單手上段,另一隻手必須輕放在下腹部,藉以保持移動身軀時上身之穩定。凡舉上段招式時,在前之手拳位置須在前腳尖之垂直線上為佳,上身不得向前彎曲,否則威力不足。
10.雙腳前後間隔較寬者 其防守堅固,但出腳必鈍,如果後腳靈活或善用『繼足法』者,可補其短處,此人通常喜歡深入交鋒,刀尖較高,善長『迴旋技法』。
11.雙腳前後間隔較狹者 其前後左右之移動非常靈活,擅長於長距離之躍進招式,但防守殊弱,易生破綻。因此平常喜歡保持遠距離對陣,伺機進攻。
12.上體偏後者 其守較堅,但進攻較鈍。
13.上體偏前者 其攻較快,但守較弱,尤其是劍招之『起端』容易被攻破。
14.中段招式時對手喜歡左手偏左,刀尖稍低者,其招式變化特多。
15.中段招式時,刀尖稍高。左手在正中,雙手緊鎖者,其右手之防守堅固。出招次數雖少,但出招剛烈,尤其利用『三角見』操中段招式者,其比賽非常堅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