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劍道的開端
日本自古就有刀劍使用,有許多武器之中,刀劍因有其兩種意義,而被特別重視,其一是刀劍本身為武器中的靈魂,不論作為防禦或攻擊,刀劍都是必要的用具。由於是戰鬥不可或缺的東西,其使用方法自古以來就有各種研究。隨著使用方法的變化,刀劍的製作也隨之改變,從刀劍的歷史來看是顯著的事實。刀劍另一種意義是如同祈禱、祭祀、神祐等的象徵性效用。研究古代神話和傳說就不難了解。作為三種神器(帝位的象徵,歷代日本皇帝繼承的三種寶物)之一,如有祈願或還願及奉獻刀劍於神前,以及將軍的任命也賜予寶劍等等來看都是這種意義的確證。
日本刀演變成近代的型態之前,古代日本大都使用中國式刀劍。西元第十世紀,日本歷史是貴族中心的政治。政治紛亂,於是地方土豪為了保護土地不得不聚眾習武,武士於焉誕生。武士遂致力於刀法、劍法的改進,由於中國式劍法改變為日本式劍法。安平時代中期至末期的前九年、後三年之役,以及保元平治之亂,增加實戰經驗之後,形成了日本
獨有的劍法。即今天日本劍道的基礎。
這些歷史也影響刀劍的製作,先前的平造形、直刀形中國式刀劍,由於有稜線或帶彎曲的日本式刀劍取代。到平安時代中期以後已成為純粹的日本刀。
古代刀劍的稱謂大和時代稱為<多知加伎>或<多知宇知>。奈良時代採用擊劍的字眼,但發音仍為<多知宇知>或稱做<平法>。在安平時代則稱為<太刀打>。
二、劍道的發展
將劍道的歷史粗略加以區分,可分做:自刀劍開始帶有意義的時期至明治初期;自廢刀令實施的明治時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後迄至大戰後的現在三期。
由於武士的出現自中世<間倉時代>以後,在武士階級支配之下形成了新的社會。迄至近世,武士是社會活動的主角。自源賴朝以勤儉尚武為指導精神施政以後,其政策成功造成刀法盛行,而其教習法也逐漸統一起來。由於相繼發生戰亂,大家都認識刀劍操作和訓練的重要性,於是實際反覆其練習。
室町中期以後,也是戰亂的時代,不單是武士,一般老百姓也都競相習武,有的是要自衛,有的要做仕途高升的墊腳石,於是劍道風氣越來越盛。所謂劍道師範者也產生,劍法也被整頓統一起來。自此出現明確的流派名稱,甚至也有分派產生,當時的劍道諸流派之中,作為始祖而具有代表性的有神道(當)流、影流、中條流等。
當時了劍道練習方法,因為還沒有防具和竹劍,以無任何保護物的面和手用木刀練習自無法自由地打擊。各流只做形的反覆練習,進擊至靠近對方面前即停止,不再繼續打下去。由於經驗的累積,能擊至愈近皮膚其技術就愈優秀。室町時代以(兵法)稱呼劍道。
早就有(孫子兵法)和(吳子兵法)等書流入日本,而古代有(平法學)這個詞,可能這些是造成稱呼(兵法)的原因。但兵法這個詞,包括行政法和作戰方法,不是單指一比一的劍術而已。宮本武藏(1584-1645)把包括行政的叫做(大兵法)光指劍術的叫做(小兵法)以示區別,這樣可能比較容易明瞭。
自江戶時代前期至中期,整頓封建制度之後,確立了階級制度。此時,劍道成為武士們必備的技藝,成為武士階級的代表物而遂其特殊的發展。隨之,也促進了其教習方法的形式變成相當整齊。此時其的劍道,同時也深深的受了儒家和禪宗的影響,增加武士所必須具有的精神和生活態度等道德上的要素,劍道即變成為技術的磨練和訓練武士的手段。這樣可以說,把文武兩道論所支持的劍道精神視為人格完成的方法了。
江戶時代中期(1710-1770)年,由直心影流的長沼四郎左衛們和一刀流的中西忠藏等的考察,出現頭盔、手套、護心等劍道防具和竹劍。於是取代了使用木刀形式的練習方法。出現了著防具用竹劍做實際擊刺的練習方法,此一方法不久即風行全日本。與當今劍道練習法已經很接近。那時正正是各流派分庭亢禮的高潮期,據說共達200餘流派。在江戶
時代末期與國外接觸的機會增多,政治制度、階級制度激變國事又動亂起來。於是脫離實戰而逐漸競技化的劍道再度成為有實戰意義的武術。原來只為武士獨佔的劍道,現在商人和農人也競相加入練習行列,學劍的風氣空前盛行。德川幕府也為維持治安而設置講武所(武術養成所)從事武士的再訓練,此時對外流派的比賽也放寬,雲遊的修練者增多,各流派的接觸逐漸頻繁。把竹劍長度定為與現在相同的三尺八寸。這是在安政三年為了戒除好勝的風氣由講武所定的。在各劍道場受訓練的劍士,有的投靠幕府軍和官軍,有的只因意見不和到處劍鬥。在這混亂的時代中,有政治上大有成就的劍士,也有南征北戰大展其劍術的劍士,也有一刀不拔的劍士。在近代史上有相當正確的記錄可稽。於修氣練道上可予我們以精神上的暗示。
三、明治時代以後的劍道
進入明治時代,隨著歐美文化之傳入而從揚風氣鼎盛,日本傳統文化逐漸式微,劍道風氣也逐漸衰落。武士階級廢止後劍士即不復存在。尤其在明治九年廢刀令實施以後,劍道的重要性幾乎全失。為要副興衰頹的劍道,救濟劍士的生活,神原健吉作擊劍公演。其他也有許多人效法他,但都無法長久繼續。雖然是短暫的作為,能使劍道融合於大眾生活
中,對於挽救劍道的衰頹不無功勞。但後事有人指責這是把劍道當作娛樂,造成誇大比賽的風氣,降低劍士的品格,精神上、技術上都與劍道本質脫離。
站在現在的觀點來看,他們的動機可能是因劍法的本質為被一大眾所理解,把比賽分段落,藉此使觀眾容易體會劍道,而期能將劍法傳給後世。
明治十年發生的西南戰爭促進劍道的復興。因在戰場上,示現流訓練出來的薩摩軍把官軍殺得大敗。明治12年的警視局(後來敢稱為警視聽)正式採用劍道,地方警察也跟進,於是劍道風氣逐漸復興。警視聽聚集全國一流劍道專家於一堂,綜合各流派的優點,給予現代劍道的發展很大的影響。現在的劍道可分作警察、學校、一班社會三大集團。自明治初期至現在,警察劍道所期對技術上的法展期功績不泯沒。
明治28年武道綜合\統轄團體成立大日本武德會,藉此與全國各地各流派聯絡,全國劍道呈現統一之象。而且創設範士、教士的制度而致力於指導者的養成,於是日本劍道步入急遽發展的大道。
與警察、一般人士的劍道發展同一時期,學校也採用劍道。這對劍道之普及即形成一股莫大的力量。劍道人口的增加,若把學校劍道除外,是無法想像的。自明治12年至明治15年只有幾個學校採用劍道教學,以後逐漸有許多學校仿效。經過幾次議會審議結果,於明治44年,決定用為中學校、師範學校的正課。從前只為武士中心的劍,或是部份貴族人
士的劍道今天超越身分與地域,透過學校的傳授廣為普及,而產生劍道教育或學校劍道的範疇出來。
大正元年日本200餘劍道流派整理統一,制定大日本帝國劍道型(亦即今之日本劍道型),於是分成許多各種不同流派的日本劍道歸而為一,所謂"他流比試"逐漸稱做普通的劍道比賽。
自大正至昭和前期的劍有兩大特徵。學校間成立學生劍道聯盟,時常舉辦全國性劍道大會,區域地方大會以及學校對抗比賽。比賽人術增加為其特徵之一。
再一個特徵是向軍國主義低頭而變成戰技之一。迨至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此一傾向急遽擴大。斯時是任何活動都向國民士氣的高揚和戰鬥力的增強看齊的時代。歷史上只為個人休養修練的劍道,變成國家的劍道,亦即教育劍變成戰鬥劍道。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聯軍司令部以(武道被超國家思想和軍國主義所鼓舞利用,被視為軍事訓練之一環)為理由,命令劍道、柔道、弓道以及薙刀等各種武道全部自學校體育的教材中完全刪除,時一般人士的武道活動也全面禁止。
翌年1946,從事武道研究和普及發展達48年之久的大日本武德會解散,其財產被沒收,劍道似乎完全消失。
四、劍道的復活
1950年全日本竹劍必賽聯盟成立。戰後中斷的劍道在純粹體育活動的竹劍比賽的名義下再度復活。1952年中學、高中、大學也都採用竹劍比賽為學校體育的比賽教才,學校劍道始見曙光。稍後,日本劍道聯盟創立,作為體育活動的劍道再度起步,迨至1953年劍道被採用為學校體育教才,更加促進其發展趨勢。翌年解散竹劍比賽聯盟,統一為全國日本
劍道聯盟加入日本體育協會。自1955年起也以正式項目參加國民體育大會。?
在戰敗後的禁止至復興的過程中,當然有許多熱心知識不懈的努力始能有今天的盛況。現在修練劍道的人應該感謝他們所作努力之外,自己也要努力,透過劍道來鍛鍊身體,把劍道發展為優秀體育的一環。無論任何情況下都不該使劍道淪為被禁止的劍道。應該將使其成為能與"人生的目標"相關連的,能被大眾普遍接受的劍道,將其流傳下去。
五、劍道之普及與國際化
現在的劍道無論在學校、警察或一般社會都比戰前興盛。尤其青少年的愛好者急遽增加。中小學生全國劍道大會也已舉辦。另外在戰前幾乎無法見到的女子劍道也很盛行。可惜儘管女子劍道人口增加,迄今女性指導者尚未出現。
日本劍道的隆盛也影響到國外,每年日本有許多指導者出國擔任指導和普及的工作。國外也有許多人來參加講習,有的人長期留在練習場。1970年成立國際劍道聯盟(IKF),每年舉辦國際比賽,努力於國際性的普及和發展。劍道已普及到世界各國的現在,對各種不同的人種、歷史、風土的民族應該如何教導,如何普及,成為新的課題。
1979年4月起變更劍道比賽規則、裁判規則,這是劍道復興20餘年之後的重要改革。我們已經積了不少經驗,除了應注意其實行之外,也要更加努力,把劍道發展成堂皇的劍道。
本文章取自於 『劍道教室』 一書 原著:湯野正憲 岡村忠典
一、現代的劍道是藉由竹刀及穿著護套,進行真實的擊、打、刺、避、擋等各項招式的格鬥,由於須穿著防身護具,保護措施較為完善,所以,較一般 以身體直接碰觸的運動,所發生的運動傷害為低。
二、劍道具有運動和武道的本質,初學者較需要用體能來施展劍技,當技術成熟後,則多以智能運用策略取勝;通常年輕時較易用體能,以快速與密集攻擊為主的技法,年長後即可利用冷靜穩健的智力,參插適時的攻、守技法來克敵制勝,因此,是不受年齡的限制,男、女、老、少皆可,衹要手能持刀即可學習。
三、劍道是一種自律自主的活動,格鬥時必需專注、認真的應付,更以堅毅不拔的精神來抗衡對方的攻擊,以期能在逆境中磨練成長。並且,練習時常有孤注一擲,捨身攻向對方的動作,因此,不僅能培養出堅強的意志力,也能培育出專注、果敢的性格,以及積極進取的工作態度。
四、心靈的鍛鍊,一般都認為「劍道」衹是外表的手腳功夫,事實上劍技不過是一種手段而已。其實,行為的動機,起源於內心意念的決定,而對方出手前的對峙即成為心與心的交戰。因此,仔細觀察對方的心態和培養敏銳正確的判斷是很重要的。所以為怯除內心的驚懼與雜念,須訓練培養自我於應 戰時,始終能保持鎮定的心靈與冷靜自信,始能達到知己知彼的優勢。況且,劍道是實際真實的格鬥訓練,經過長期的鍛鍊後,容易培育出敏銳透視對方的心理,採取因應對策,如「先發制人」、「以逸待勞」或「反擊致勝」等,這些方法不衹適用於武術,也可應用於處事的理法及事業經營的謀略。
劍道與品德的陶鑄
許多的技能,只要能夠透徹理解,融匯貫徹後,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內在人格及德性的提昇將有一定的助益。就劍道而言亦然,在練習過程中,除了劍技的精進,同時也能培養出各種涵養與品德。茲將長期薰陶後所陶鑄出的高尚品德略述如下:
一、禮節涵養
在現代社會裡,個人務必要與各類型的人發生接觸,至於如何應對彼此的關
係,就視個人表現而有差異,所以能保持優良的人際關係,首先必須尊重他
人,以誠懇、禮讓的態度善待別人,而劍道是心對心、體對體搏鬥的武術運
動,因此更須要互相尊重,彼此以禮節來克服粗暴的行為,否則將演變成搏
鬥般的意氣之爭,因此學習劍道應心存感激,感謝當下的人、事、物給予良
好的學習機會,以禮開始,以禮為止。
劍道在師長的薰陶,學生確實的遵守,長期修練的結果,在潛意識中,禮節
與尊敬的觀念自會油然而生,這是理所當然的。但再經過長久苦練後,縱然
技術面已凌駕師長,但在道德面上,仍應尊師重道,繼續修練自我,並應銘
記「教導」一詞,其最終目的為「育成」,更應該明白此為一項長年辛勞的
教導與培育的偉大結果。
二、信義相待
在合群的社會裡,彼此為共同推行和諧的生活,必須相互尊重,尤其是文明
社會的構成乃基於彼此信賴的基礎上,因此一旦與他人有約在先,則務必履
行,不論其犧牲多大,屆時都應該信守承諾,以維護個人的信譽。
然而,遵守信譽、講求義氣,並不意味犧牲個人權益,也不是為討好某人,
而是每一位文明人皆應具備的本份,同樣地在劍道社會裡,人人彼此亦依信
義互相對待,並尊敬彼此的人格,進而依據公平的比賽規則做好公正的競賽
,也是責無旁貸的任務。
三、廉恥之心
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即是能自省又能悔改,一旦發生過錯時,應深悟反省
,改過自新,不斷的修正改進自己,並把自己一生所學貢獻社會,如此,才
能符合一個人生存於社會上的價值與意義。
就以劍道訓練而言,每次練習後,除檢討自己的技術外,尚須反省在對打過
程中的一舉一動,是否光明磊落,如有投機取巧或不光明正大的行為時,必
須下定決心痛改前非,不然在劍道社會裡,將難獲得認同與支持。
四、沛然勇氣
為了理想能付諸實現,面對的危機與阻礙,必須以大無畏的精神與勇氣克服
困難堅持到底,此種無畏的精神與勇氣,卻是透過劍道在長年的堅毅苦練中
所逐漸培養出來的。例如在對峙之際,能夠敏捷的把握瞬間發生的機會,斷
然處理,鼓足勇氣採取猛烈的攻勢,如此反覆不斷地訓練自己,就能逐漸培
養出沛然勇氣,個人擴及於整個社會,即為達成大眾之利益,能做到「犧牲
小我,成全大局」,這就是大無畏的精神與勇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